close

 

ken wilber.jpg

「未來數十年的超越自我之路」肯恩.威爾伯(部分文摘)


超個人理論有好幾項令人興奮的發展,我相信對未來十年非常重要。
這些理論包括


意識狀態和意識結構的研究;
關於默觀道路與模式的跨文化探索;


>>把超個人運動定位在更大的後現代世界趨勢;
>>從超個人取向的優點重新解讀世界各種哲學、宗教和心理學;
持續研究各種「脫離常態的情形」之間的關聯
(也就是精神病與神祕主義的關聯);


關於身(或大腦)與心二者關聯極為困難的問題;
從習俗、默觀和病態的面向,更準確地描繪意識的發展層次;
榮格學派與一般超個人心理學的關聯;


對「邊緣團體」之間的關係有更細膩的理論認識,
比如超個人相對於世界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較大勢力」;
超個人範疇和三個被世界傳統忽略的重要範疇(身體、自然、女性)之間的關聯;
自然和聖靈的關聯;
一般理論和個人實踐之間的關聯;


>>最重要的就是繼續發展「全面性理論」,
>>目的是讓超個人能在各種「常見」學科中有合理的表述。以下依序討論:


一、狀態與結構


>>目前有兩個主要的典範影響超個人的研究:
>>各種超常意識的狀態與意識的發展結構。

在吠檀多哲學中,都有這兩種典範的原型代表。
吠檀多哲學區分出五種主要的意識層或結構,
分別是物質、身體、心靈、高等心靈、集體心靈,並討論彼此之間的關聯;


還有三種主要的意識體或狀態,
分別是粗糙、微細、因身,會在清醒、做夢和深度睡眠時經驗到。


>>吠檀多哲學主張一種特定的意識狀態可以保有好幾種不同的結構;
>>而奧羅賓多的洞識則加以補充,認為結構會發展,而狀態不會發展。
(所以嬰兒擁有清醒、做夢和睡眠三種主要的狀態,
可是只能運用最底層的粗糙結構,還沒有發展出高等結構。)


有待研究的主題是:各種狀態(可以是前個人、個人和超個人)
和結構(也有前個人、個人和超個人之別)之間的關聯是什麼?


可是到現在還不太知道如何整合這兩種典範,
而且在許多方面,兩者都顯得矛盾而不相容:
結構是累積而整合的,狀態卻是分離而排他的。


>>我認為答案在於發展的結構是要把超常狀態中僅只是暫時的經驗,
>>轉成恆久的展現或實現,或是成為穩定的表現。
>>暫時而分離的狀態要變成不只是短暫的實現,就必須進入發展之流,
>>並「遵循」其模式,描繪並詮釋這些轉化,
>>這將是超個人研究中最重大的突破之一。



◎ 摘文出處:

超越自我之道:超個人心理學的大趨勢(心靈工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pzen 的頭像
    tpzen

    超個人心理學

    tpz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