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嘗試過瞭解心理學嗎?
>>心理學有這麼多書籍、這麼多派系,
>>他們是各說各話還是其實他們有密切的關係呢?
>>我們由介紹與比較的角度去談談他們。
我們在探討「超個人心理學」之前,
先來暸解現今心理學的大概模樣,
以三大「主流」的簡介,
簡短探討其歷史,讓大家對心理學有「概念」。
>>心理學的三大派系:
>>(一)行為學派
大家都有聽過巴夫洛夫用狗做的實驗嗎?
他在狗吃飯時搖鈴鐺,許多次之後只要搖鈴鐺狗就會流口水,
>>他發現了刺激-反應的行為模式。
之後在1940年代心理學界用老鼠做了大量的實驗,
>>行為學派的焦點在於科學上可觀察的現象,也就是行為與「學習」的關係。
行為學派可再分成「行為治療」與「認知治療」:
行為治療的意思是利用一些方法與技巧使的人在行為上的改變。
認知治療是行為學派後期發展出的方式,
它開始把思考當作是內在的行為,應用認知的改變而改變行為。
>>(二)精神分析學派
精神分析的創始人是著名的佛洛伊德,
>>精神分析學派建立了心理學的內在地圖。
>>他跟行為學派的不同在於精神分析學派強調過去的經驗如何影響人的行為,
>>進而用心理治療來治癒創傷。
佛洛伊德的想法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1)過去的童年創傷會影響「潛意識」的運作。
(潛意識代表隱藏在意識之下的想法。)
(2)他強調「性」對心理層面的影響,包括父母所產生的心理影響。
(3)「夢境」是有所隱喻的,它代表一個人潛意識的想法。
(4)人類的生活、文化與歷史中「象徵」著某種潛意識的想法。
在生活、文化與歷史上的許多事物,
比如建築、繪畫其實是跟潛意識與性有著很大的關連。
之後的許多心理學大師都深受佛洛伊德的影響,
而這些大師都想讓這門學派更為完善,讓這個系統更為完整。
比如:榮格、阿德勒、佛洛姆、沙利文、楊格等。
>>(三)人本心理學
人本心理學是由馬斯洛率先提出,馬斯洛認為精神分析學派太過制式,
太過要求客觀而對於病患冷淡,不尊重人原本有的特性,
並且精神分析學派只重視心理疾病而未研究「正常人」的心理學。
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金字塔: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愛與歸屬需求
(4)受尊重的需求
(5)自我實現需求(晚年他增加了第六項:超越性需求)
人本心理學有幾項特性:
(1)人本心理學重視的是人。
人對自己的看法,將因其有意義的生活經驗改變,
並不受所謂本能性的衝動所左右;將隨其個人意願而有所選擇,
並不為外在刺激所控制。
(2)人性本質是善的
只要後天環境適當,就會自然的成長。
人本心理學研究的取向是由內心而到外在的行為。
(3)在教育上,有許多地方秉持人本主義的理念來施教
如:英國的夏山學校或各國的森林小學。
在教學上應視人本主義為一種哲學思想,
來指引教育的目的以及教學方法,因為它尚未能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教育實用方法
一位外國作家談到她在學校上到馬斯洛教授的課時,
看到馬斯洛示範如何治療病人,她形容馬斯洛幾乎很少說話,
只是去示意病人的想法,使的病人在講台上也漸漸放開心胸,
最後時不止病人很感動,連學生們都感覺他們被治療了。
附註:馬斯洛晚年發覺人本心理學的不足而發展出了「超個人心理學」
>>參考文獻:
超個人心理治療……布蘭特寇特萊特 著(心靈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