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禪:明心見性
心念連續不斷,
甚至一個想法還沒完,另一個想法就跑出來
每天忙著工作與吃喝玩樂
你多久沒有靜下心來
只跟自己在一起享受寧靜?
等你靜下心來之後
你會發現心原來的本質是「空」
剩下的是你的本來面目
剝去這些瑣事之後,就像六祖惠能所說: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在射藝中之禪」這本書中
提到一個德國人如何藉由學習射箭來瞭解「什麼是禪」
日本把射箭當成是一種心靈的鍛鍊
海瑞格他花了一年學習拉弓,用心不用力的拉弓
然侯才學放箭,無心的放箭
再學習射靶,無心的射向目標
花了五年才出師,習得無藝之藝
他體會到弓、箭、靶和自己就像一體的
「是我拉了弓,或者是弓拉了我到最高張力狀態?
是我射中目標,或者是目標射中了我?……
弓、箭、目標與自我全都融合在一起,
我再也無法把他們分開,
也不需要把他們分開。
因為當我一拿起弓來射時,
一切就變的如此清楚直接,
如此荒唐單純……」
>>(5)禪:智慧
當人處於禪定狀態,心很平靜時,
人觀察事物就變的格外的清楚,
昇起了一種被稱作「般若」的智慧
所以禪也被引伸成智慧。
在禪的公案中
這些隱喻告訴我們某種意義
就像伊索寓言、神話故事、人生格言
或是奧修的笑話
這裡面的智慧需要去體會與領悟
追尋熱愛這些智慧的學問也被稱作哲學
雖然它後來有點變質
但禪和哲學仍是一體的
而鈴木大拙的禪與心理分析
就是在講心理分析在解析夢境與潛意識的隱喻
就像是禪宗在參公案的道理是一樣的
禪、哲學、精神分析的某些本質
就像是一塊拼圖的不同拼版
>>(6)禪:不執著於任何一處
這個定義是因為佛教的教義所導致,
不執著於物質、酒色、地位、金錢、甚至是想法。
陸宣大夫問南泉禪師一個問題:
「有人在一個瓶子裡養了一隻小鵝,鵝漸漸長大後,出不了瓶子。
現在不能打破瓶子,也不能弄傷鵝,
請問和尚,要怎麼讓鵝出了瓶子來?」
「大夫!」南泉大聲喚他。
「是!」陸宣應諾。
「出來了!」南泉說。
陸宣當下大悟。
當禪師陷於公案之中,執著於公案時,就無法解決公案,
這個故事中,另一個禪師喊了他的名字,
於是就「出來了」,
跳脫出這個兩難問題。
>>(7)禪:中道
因為不執著兩邊
所以產生了中道思想
佛陀年輕時瞭解了沉浸於慾望到頭來還是很空虛,
免不了「生、老、病、死」,
苦行時瞭解了身體受苦仍無法解脫「生、老、病、死」
追求快樂或痛苦都無法解決這樣的輪迴
因為快樂和痛苦其實是一體的兩面
唯有中道,行於正道才能解脫快樂和痛苦的螺旋
這個中並不是死的中間點
它就像是走鋼索
你必須往左往右維持平衡
才能走在中道上